团队合作搭建一座桥,每块桥板代表一个成员的记忆,促进集体回忆与认同。
一、准备阶段
时间安排:20分钟
环境布置:确保沙盘室环境温馨而富有启发性,调整光线至柔和,沙盘中央放置细软的沙子,沙具涵盖各式象征记忆的物品,如老照片、家庭相框、传统玩具等,为构建“记忆之桥”提供丰富的素材。
团队建设:通过“时间胶囊”破冰游戏,邀请每位老人分享一件自己珍藏的小物件或故事,简短介绍其背后的意义,增进彼此了解,约5分钟。
规则说明:介绍沙盘疗法的核心原则,强调在“记忆之桥”的构建中遵循“四不二重”原则,即在创造过程中不进行分析、解释、评价或判断,重视每位老人的感受与全程的陪伴,详细说明操作流程,约10分钟。
主题介绍:“记忆之桥”是一个集体创作项目,我们将在沙盘上共同搭建一座桥梁,每一块“桥板”都承载着一位成员珍贵的回忆。这不仅是一座实体的桥,更是心灵的桥梁,通过它,我们分享过去,增进理解,强化彼此间的联系,让孤独感消散,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温暖与认同的社群。
二、沙盘操作
(一)**轮:沙盘初体验
时间安排:30分钟
规则设定:小组内部推选一位“桥梁设计师”作为组长,由组长引导讨论并决定每人的沙具选择规则,如每人负责一块“桥板”,并确定摆放顺序与方式,约5分钟。
沙盘创作:在静默中,每位老人根据自己的记忆挑选沙具,细心布置在沙盘上,形成一块块独特的“桥板”,约15分钟。
沙盘成型:小组成员轮流操作,尊重每个人的创意与空间,逐步搭建起这座记忆之桥,期间保持观察但不干涉,约10分钟。
第二轮:感受与调整
时间安排:40分钟
分享微调:小组内轮流分享各自“桥板”背后的记忆故事,以及对整个“记忆之桥”的感受,允许在不影响整体构想的前提下,微调沙具位置以更完美地表达个人情感,约20分钟。
沙盘统一:每名老人尝试讲述一个2分钟的“记忆之桥”整体故事,将所有人的记忆串联,形成一个集体的叙事,增进群体的共鸣,约20分钟。
第三轮:组间交流
时间安排:20~30分钟
组间参观:各组推选**解说员,向其他组展示并叙述自己组的“记忆之桥”,传递背后的故事与情感,其他小组成员依次参观,通过聆听增进跨组的了解与尊重,总时长根据小组数量调整。
三、总结与反思
时间安排:15分钟
拍照留念:小组成员围绕自己的“记忆之桥”合影,留下这一有意义时刻的影像,约5分钟。
总结讨论:小组内交流今天的活动体验与收获,探讨如何将活动中感受到的温暖与支持带入日常生活,促进持续的社群互动与心理支持,约10分钟。
四、结束仪式
时间安排:5分钟
去角色仪式:沙盘师宣告活动结束,鼓励大家从沙盘的创作中平和过渡回现实,但仍保留那份团队间建立的深厚情感。
重申活动主题:“通过‘记忆之桥’,我们共同编织了一个充满回忆与理解的网络,不仅搭建了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,也提升了我们老年生活的质量。愿这段经历成为我们日后生活中相互扶持、共同前行的力量。”
保密仪式:全体人员在沙盘师带领下,庄严宣誓:“只带走我自己的感受,留下别人的故事,我承诺保守这份珍贵的共享,将今天的温暖与理解转化为日常中的支持与关怀。”